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系所设置 > 中国语言文学系 > 动态 > 正文
综述 | 重思人文:社会学与文学的相互成就
日期:2023-12-14 13:50来源: 作者:

12月8日晚,文字斋讲座第一百五十二讲暨“重思人文系列讲座”第二讲,在重庆大学博雅书院报告厅成功举办。本次讲座主题为“社会学与文学的相互成就”,由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主任肖瑛教授主讲,重庆大学中文系王瑞静副教授主持,吸引了校内外众多师生参与研讨。


14927D


讲座开场,主持人王瑞静老师指出在中文系我们时常接触到文学工作者有关文学-人类学/社会学跨学科研究方面的探讨,如今终于有机会从肖瑛教授的讲座中学习社会学工作者对此的探索路径,这无疑可以拓宽中文系师生的跨学科研究思路。肖瑛老师社会学学养丰厚,近年来致力于以“家”作为方法,基于历史资料、田野调查和经典文学作品,开展中国社会构成和变迁的结构和机制、文明比较、社会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正是在这个研究过程中,肖瑛老师探索出一条社会学与文学相互成就的为学之路。


CD9E6


肖瑛老师首先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阐释了文学社会学研究的两个主要取向,即将文学当作社会或政治现象的“弱纲领”,以及以文学作品个案作为社会学田野资料的“强纲领”。然而,这类探索同时引来了文学界和社会学界的疑虑。文学工作者担心用社会科学的手术刀来切割文学作品会破坏后者的整体意境。社会学工作者质疑虚构文字何以应对以真为目的的科学研究。“弱纲领”,即从外围对特定文学现象开展社会学分析可以部分规避这些不信任,比如围绕出版和翻译的社会条件和社会政策展开的研究。但是,这种外围研究并不能充分张扬文学作品微妙但深刻的社会意义。因此,近十年来国内的社会学工作者大胆进入文学作品展开经验研究,呈现出社会学的文学转向趋势。

中国社会学界的这些文学研究以个案研究为主,走上“强纲领”之路。他们要么将文学作品当作哲学文本,探索个人主义的形成;要么从文学作品的建构历程洞察某一社会运动的形成逻辑或者伦理结构的历史变动;要么将文学作品当作田野或历史,从中洞察其所描写时代和社会的构成和运行逻辑。这些走向文学的研究意在突破当下社会学研究拘泥于科学性、规范性、中观性且日愈脱离经验材料的困境,突破该学科对科学主义和纯粹主义的渴望。正是在对社会学困境的反思中,肖瑛老师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让社会学走进文学,去关注最柔软也是最坚韧的情感结构。他强调经典文学作品的价值在于:文学写作对特定社会结构中人群之普遍情感的描写,会不经意地呈现出社会团结和运作的情感结构。而体受、洞察、揭示文学对现实人的情感书写,有助于唤回社会学者被抽象经验主义遮蔽的朴素情感,洞察人的生活和社会的情感脉动。当然,社会学必须对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意义的微妙性和模糊性保持特别的敏感。这为社会学理解社会生活特别是无言的社会生活开拓了新领域。


1324C3


但,社会学应该如何走进文学呢?当社会学面对文学时,一个尤为重要的议题是虚构文字何以应对以真为目的的科学研究。肖瑛老师认为,文学描写的真实可以在历史文本和文学文本的对照中得以确定。尽管作家在历史片段上可能虚构,但对精神和情感力量的描述和把握非常真切。此外,个人经验同样可以印证文学文本的真实。其次又涉及到基于文本与跳出文本两者间的平衡问题。“弱纲领”的优势在于文本的约束力弱,“强纲领”的弱势则在于难以跳出文学文本本身的关怀、叙述的逻辑和方式。因此,一种可能的跳出文本策略是体受和把握文本中用以凸显和衬托其核心关怀的“血和肉”所内含的“民情”,善于运用社会学的解剖刀。最后,肖瑛老师提出了诠释的策略:注重文本中的总体性概念及其分析性,以社会学之“道”延长和深化作家之描述,在个案分析中彰显普遍关怀。

在介绍完理论思考之后,肖瑛老师以经典文学作品《飘》为例,详细阐释了社会学走进文学的具体路径。通过将《飘》置于美国历史整体中来研究,发现文本深处“老南方”的家庭生活及其变迁的模式和动力结构:南方人家庭想象和生活的三重模式即血缘和姻亲家庭、种植园以及整个南方,深层的动力结构则是家长制与母爱、等级与平等、忠诚与责任等三对范畴。但是,内战和重建为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的“新南方”的兴起创造了机会,这一个人主义为拯救家而生长,却让家失去了灵魂。这样,“回家”和“回不去”就成了战后南方人不得不面对的困境。《飘》所揭示的这一困境,其实是现代社会变迁的必然结果,是现代人的普遍困境。

最后,肖瑛老师对于社会学与文学何以相互成就的议题进行了简明的总结。既然文学研究依赖于社会学思维,既然社会学必须面对自身对象和程序的文学性,那么,二者如何建立多样且持久的关系,相互取长补短,才是真正的问题。一方面,社会学将文学作品当作田野资料,发掘和延伸文学作品隐含的社会价值,彰显经典作家的社会学家面向;另一方面,社会学者在体受文学作品对现实生活的情感投入和书写中,帮助自我走出科学主义藩篱,理解“同情共感”如何成为一种更有效的普遍主义力量,通过走向最“柔软”的东西,进而走向自我的统一。


 


肖瑛老师的讲座持续了两个小时,内容丰富且发人深省。讲座结束之后,在场师生反响热烈,来自文学、历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学科的老师同学从各自的学科脉络和研究经验出发与肖瑛老师进行了深度交流。在长达一个半小时的问答环节之后,本次学术讲座在热烈而融洽的学术气氛中落下帷幕。但与会者显然意犹未尽,大家围住肖瑛老师继续求教,热情不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