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系所设置 > 中国语言文学系 > 动态 > 正文
研习 | 有机体的勃兴:作为文化的审美领域
日期:2023-04-05 18:12来源: 作者:

有机体的勃兴:作为文化的审美领域

2023年4月2日下午,重庆大学“批评理论与批评史”研究中心在博雅小院报告厅成功开展第二期第一次读书会。本期读书会的主题是“文化与社会:打开审美领域的方法”。第一次读书会研读主题是“有机体的勃兴:作为文化的审美领域”,主要围绕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的代表性著作之一《文化与社会 1780-1950》(Culture and Society, 1780-1950)的第一编进行研讨。本次读书会由研究中心主任金浪教授主持,中心成员阮芸妍老师、石磊老师、石绘老师、张振老师,中文系古代文学方向的罗宇老师,以及中文系的二十多名硕士生和本科生参加了读书会。


151CB

参会人员


读书会开始,金浪老师简要介绍了本期读书会的主题。金浪老师指出,在《文化与社会》一书中,威廉斯将文学与审美等领域置于历史社会之变迁演进的相互纠缠中,凸显了审美本身的历史性与社会性,提醒我们在理论与历史的来回往复中重新定位和打开审美及批评。


随后,中文系2022级硕士研究生高凤璐和韩晨妍进行了导读。高凤璐同学首先介绍了本书的核心论旨:威廉斯聚焦于18世纪晚期工业革命以来英国社会变革过程中展现出的思想和情感反应,从不同于“英文研究”的视角展开对“文化”概念的重释,并关注文化与社会二者之间存在的结构性、整体性的关联。随后她进入对本书第一到第三章的导读。第一章首先对比“第一位现代保守主义者”埃德蒙·伯克和“工业无产阶级的第一位领袖”威廉·科贝特,两人社会思想的不同提醒我们,新工业批评传统是一个存在巨大差异的混合体;随后威廉斯讨论了骚塞与欧文,虽然两人非常不同,但他们都意识到了工业体系对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乃至人的性格的影响与改变。第二章介绍了包括布莱克、华兹华斯、雪莱、济慈等在内的英国浪漫主义艺术家,他们生活在民主和工业为社会带来重大改变的关键时期,他们热心并致力于时事研究和批评,表达了对工业革命根本意义的忧虑,从他们的思想与活动中可以发现在历史变迁中“艺术”观念、艺术家角色及其社会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三章讨论了受过功利主义训练的穆勒试图引入柯尔律治的“扩展”和“知识阶层”观念,以改善机械功利的社会组织和人际关系。


FB26  

高凤璐

1073C  

韩晨妍


韩晨妍同学首先介绍19世纪英国的重要时代背景,即工业革命和机械化时代的来临,工人运动、宪章运动的兴起。随后她进入对本书第四到第七章的导读。本书第四章讨论了托马斯·卡莱尔。卡莱尔批判机械文明,提出统治阶层应该积极通过开展教育、学习使用权力等来改变工业主义历史进程所造成的失序状况。第五章中,威廉斯通过分析19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的六篇展现工业社会和工人生活的小说而指出,六篇小说阐明了对工业主义的共同批判,同时也阐明了当时人们“既承认社会丑恶,又害怕卷入”的共有情感框架。第六章中,威廉斯探讨阿诺德对工业主义的批判。阿诺德指出文化是一种整体性的生活方式,要通过文化来为这个被金钱关系瓦解的社会寻找共同价值,树立规范世道人心的秩序,引导人们走向“光明与美”。第七章分析了普金、罗斯金与威廉·莫里斯的批判性思想。普金通过古今建筑和社会情况对比,指出要复兴这种建筑,就要先复兴促生这种建筑的感情;罗斯金关于“典型美”与“活力美”的观念是他进行艺术批评和社会批评的核心思想;而莫里斯一方面继承了罗斯金等人的批判传统,另一方面则把罗斯金所重视的普遍价值依附于一股实际存在且日趋强大的社会力量之上,即有组织的工人阶级。


C236

张振老师领读


在两位同学对文本脉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张振老师重点从中摘取出了几个问题展开探讨。首先张振老师指出在威廉斯所描绘的英国19世纪对工业主义、功利主义、自由主义、民主政治的批判传统中,几乎所有思想家都诉诸“有机”的概念来指认并批判工业主义及其机械论哲学。张振老师梳理了“有机”作为德国观念论哲学、特别是浪漫派美学中一个重要概念的哲学意涵。理解这一问题的重要背景之一是从古代目的论世界观到现代机械力学世界图景的重大转变。德国观念论哲学在一定程度上就包含着对机械论世界图景之内在不足的一种批判性回应,如康德试图借助有机的生命现象来重新探讨合目的性问题。其次张振老师指出面对现代世界的功利主义所导致的价值上的、政治上的无政府状态,伯克、柯尔律治、卡莱尔、罗斯金等思想家试图重新树立一个强有力的主体(无论是国家还是文人知识阶层)来进行国民教育,以进行价值重建和社会政治秩序重建,结束“无政府”的盲目混乱状态。而这可能造成的政治后果之一,是保守主义对平等的压抑和对秩序、权威、协同的强调。这也涉及到机械论哲学作为现代“自由”概念之基础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与英国的19世纪“文化”传统,某种程度上分享了一个潜在的共同主题,即对威廉斯所言的“工业主义”及其诸方面后果的批判。上述英国思想传统将现代世界的经济、社会、政治关系判定为“机械”的,而马克思则将目光投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自发性、偶然性。因而双方都批判“无政府”状态,并试图以一种更优越的社会图景来超越这种状况。最后,张振老师总结,审美(包括威廉斯所探讨的“文化”“艺术”)表达的是针对现代性的一种批判性的哲学规划、政治规划乃至经济规划。无论是以康德、席勒、浪漫派为代表的德国传统,还是威廉斯所讨论的英国传统,或者五四前后以蔡元培、梁漱溟为代表的中国知识人,都以审美问题为机枢,从形而上学、自然哲学、人性论、政治哲学等不同层面重新探讨现代世界的哲学根基。因此审美、美学、艺术,决非谈风弄月意义上的文人游戏,在相当程度上,应当被视为一种对现代世界的替代性的规划。


在研讨环节,石绘老师指出在做理论史、思想史、观念史时,不能只做思想观念的描述史,更要做思想观念理论的使用史。例如,在浪漫派之前,想象(imagination)概念指外界事物在头脑中忠实的复制,而幻想(fantasy)则是指不忠实的、虚假的复制。在浪漫派那里,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却被完全颠倒了。石磊老师指出威廉斯强调的文化概念与历史有动态的对应性。威廉斯写作风格中所体现的不是给予“文化”以教科书式的定义,而是像捕捉猎物一样——“文化”在威廉斯笔下不断逃脱又不断被抓回,这种动态性使读者在阅读上十分具有满足性,在方法论上也具有重要的启发性。罗宇老师立足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对比了英国文学批评传统与中国文学批评传统的差异:从中国“诗言志”“文以载道”的观念传统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学观念对于纯粹的修辞技巧的重视程度并不高,文学总是承载着一种社会性的关切







C9BF  

金浪老师

14F00  

石磊老师

EF4C  

石绘老师

11C2F  

罗宇老师


在总结环节,金浪老师指出,威廉斯书中所梳理的思想家皆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工业革命之后英国面临着社会的机械化、人际关系唯金钱至上等危机。面对危机,这些思想家们以“文化”为枢轴展开的求索,相当程度上缓和了英国的社会矛盾,重建了政治与社会秩序。这一矛盾缓和当然是多种因素促成的(如英国的帝国主义对外扩张),而“文化”也的确是一个重要面向。威廉斯所梳理的这一英国19世纪“文化”传统,其中很多观念皆受到德国哲学影响,但同时也是在英国历史社会的土壤中生长出来,这是我们理解英国这一“文化”传统时不能忽视的面向。


在本次读书会中,老师和同学们借助威廉斯的著作对19世纪英国的“工业主义”批判脉络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对审美与艺术的历史定位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随后读书会还将继续以“打开审美领域的方法”为主题展开研讨,欢迎更多朋友的关注与参与!



撰稿:高凤璐、韩晨妍

审核:张振

编辑:尹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