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初识
罗宇,四川资阳人,文学博士,重庆大学中文系讲师。
2011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先后获得文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曾于国立台湾大学、日本东京学艺大学交流访学。主要从事东亚比较文学、唐宋文学研究。主要论文见于《外国文学评论》《国外文学》《中国诗歌研究》等学术期刊。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苏轼对日本五山文学之影响研究”。
Part01 漫漫求学
2017年于台湾大学
年十一志于学
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罗宇老师主动向父母申请去县城学习,由此踏上个人的漫漫求学路。
热爱的开始
见宽广立初心
初中优异的学习成绩给了罗宇老师跨省推免到重庆市巴蜀中学学习的机会,在更宽广的世界里,罗宇老师找到了自己对文学的热爱。
波折不磨初心,坚持摇落星海
罗宇老师本科在北师大英文系。为了自己的热爱,在本科学习时,罗老师旁听了文学院的所有课程,并利用课余时间辅修了中文双学位。最后也顺利在外院跨考中文系的竞争中成功上岸,收获了文学的漫天星海。
研究生期间,罗宇老师前往中国台湾和日本进行研究交流,在此期间自学古日语,并完成了苏轼诗歌日本注本《四河入海》的古日语点校、翻译、研究工作,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域外传播研究方面尽了微薄之力。
Part02 静心研究
大学期间,罗宇老师确立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方向。学术研究总是苦乐参半,罗宇的恩师李小龙老师曾在她入学时教诲她:“做学术的人,一定要抓紧时间读书。中国古代的书难读,应该一页一页读,一字一字读,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句话对罗老师影响深远,本着“中国的诗歌由中国人自己来解释”的初心,罗老师甘坐“冷板凳”,为了读懂一百卷、整整四千多页的古日语文献《四河入海》,她一页一页、一字一字点校,读了整整一年时间。
在日本的小小感受
留学日本期间,出于对古籍的保护和喜爱,罗宇老师像一个寻宝者,收藏了很多中国古书籍。
当谈到在日本留学的感受时,罗宇老师反映:日本学者对中国古代文学满怀尊崇与热爱,对赴日访学的中国学者非常照顾。他们甚至为中国学生单独“设课”,罗宇研究日本五山汉诗,她的日本博导佐藤正光先生特意为她开设《汉诗写作》《五山文学研究》课程,还亲自带她去考察京都五山寺庙,去东京大学古籍所找资料。中日师生间的真挚感情,让罗宇切身感受到中日两国人民友好交流的千年情谊,也更深刻地体会到以中国为中心的汉字文化圈将东亚各国紧密联结在一起,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身份转变,教书育人
从学生成为老师,从新人老师变为受学生喜爱的优秀教师,罗宇老师始终有着自己教书育人的心底准则。
人能弘道
罗老师认为,教育的底色就是对人的相信。首先要有对教育者自己的相信,相信自己可以影响人、触动人、改造人;其次要有对被教育者的相信,相信你所接触、灌溉的那个灵魂本身具有根本性的价值。
有教无类
在罗老师眼里,“因为有教,所以无类”,教育蕴涵着巨大的力量,只有教育才可能突破社会阶层的固化,才可能达到对社会平等的追寻。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关照“笨小孩”,要身体力行去做“平民教育”,因为不忍再看到和自己一样出身贫寒的孩子求学无门,要帮助他们打破与外界交流的壁垒。
温故知新
罗老师认为,人的年龄与人的固执有时候是成正比的,一位老师要避免因为年龄、因为资历、因为以往的成就所带来的生命的封闭,所以“知新”实际上是一个很高的标准:要摆脱自我生命的封闭,摆脱封闭所带来的麻木,以及由麻木所带来的必然的愚蠢,这是非常高的境界。走下讲台,真诚地倾听学生的“新”声,真正看见、听见、回应学生,这样的人才可以称为“师”。
Part03 于生活中的满足
在学术上有着自己坚持的罗宇老师,在生活中也有着鲜活的一面。热爱自己的事业,也热爱着自己的生活。
生活兴趣
古书迷的小故事——在日本神保町举办的古书节上,有大量的中国古书。在看到《苏东坡诗集》时,罗老师毫不犹豫地立刻买下。
除此之外,罗老师在日常生活中喜欢给学生上课和学生接触以及同他人交流诗歌,这些都让她感到充实、自在,每周和学生开“苏轼文学读书会”是她最盼望、最开心的时光。
Part04 “宇”重心长
对于每一位尚在犹豫或身处迷茫未知之中的我们,罗老师也分享了她的人生经验:
1.人生最怕是摇曳,选择之前充分考虑,选择之后再也不要看其他的路。不论其他的路看起来有多么光鲜亮丽,你只需要坚定自己最初的选择,然后“且视他人之疑目如盏盏鬼火,大胆去走你的夜路”,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2.论道当严,论人当恕。我们应完整地接受一件事物,要能够接受它的美好,亦能承担它的苦楚,做一个有担当的人,不去埋怨自己的选择或现状。
3.别去在乎人生某一个阶段的得失,把人生的时间线拉长,你会发现每一个人都回到了自己应该所处的位置,你只管默默努力,时间会为你证明一切。
本文系重庆大学2023级“重大人写重大人”系列作品
总策划 | 噗噗老师
责编 | 李心洁 孙予轩
选题 | 吴芙荣 田萌 祝静柔 李安欣 王诗语馨 沈欣妤 樊人菥
采访 | 吴芙荣 田萌
照片拍摄 | 吴芙荣 田萌
文章写作 | 李安欣 祝静柔
后期修改 | 沈欣妤 樊人菥 王诗语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