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1日下午,文字斋讲座第199讲暨“弘道:重大哲学名家讲坛”第20讲在重庆大学A区博雅学院报告厅成功举办,主讲人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马一浮学院副院长、国家级人才林志猛老师为重庆大学师生带来一场题为《意识的均衡和失衡——沃格林论柏拉图的理智时代》的学术盛宴。本次讲座由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重庆大学哲学系主办,重庆大学古典文明与政治哲学研究中心承办,重庆大学哲学系何祥迪副教授主持,张文涛教授、朱成明副教授、罗勇副教授参与了对谈,本院部分师生出席现场聆听讲座。

讲座伊始,针对会讲主题“意识的均衡与失衡”,林教授从何谓“居间”入手破题。在详尽分析“居间“(μεταξύ)的语法基础上,引用沃格林“柏拉图将存在符号为介于一与无限这两极间的生存”,林教授阐明该概念表示一切具有中间性质的事物,在柏拉图那里可应用于本体论、宇宙论和认识论三个层面,这种居间式实在的理智性意识,成了人之生存的真理。柏拉图《会饮》中苏格拉底的爱若斯神是一种自然状态,他不贫不富、不美不丑和不善不恶,但渴望美善。自然状态的理解是对人的政治制度、人性的理解,对自然状态的不同认知则会导致不同政制和法律设计。

林教授指出,在《会饮》中,苏格拉底通过爱欲术展现的哲学追求,正是从具体事物出发、经过灵魂提升最终走向智慧的过程;爱欲者始终处于已知与未知、有限与无限之间,这种张力推动着认识不断深化。而《法义》则将居间思维应用于政治领域,传统礼法是连接过去与未来、成文法与习惯法的中间纽带,其作用在于处理自愿与非自愿、秩序与混乱之间的模糊地带。这种居间性不仅是个体灵魂的特征,也体现在政治、法律与历史中。当人类试图用理性强行消除这种张力,或用想象替代超越性维度时,就会导致无知、傲慢,小到生活的混乱、大到政治运动的灾难。因此可以看到,“居间”概念指明,在爱智慧与爱意见的角力中,人类面临的挑战就是通过意识的均衡来维持生活的平衡。
进而,林教授援引沃格林《天下时代》第四章“征服与逃离”及《法义》相关内容作为文本支撑,谈到善恶灵魂、理智时代与神显等话题,最后落脚到意识的均衡。在一个并非由神而是人统治的城邦里,要使家园和城邦保持有序,仍需遵从“精灵”和人内心的不朽元素,即理智(nous)-礼法(nomos);由理智范式构筑的社会秩序乃是“居间”的秩序范式,要在高处与深处、理智与无定、不朽与可朽之同保持意识的均衡,不断完善自己的灵魂与德性。
接下来,林教授通过“存在的飞跃”“意识均衡与理想节制”“意识的失衡与灵知主义”“现代心灵的畸变”等几个分论题,阐释理智认识实在的能力、意识的敞亮,发掘柏拉图保留灵魂不确定性的深意。林教授最后指出,在沃格林看来,人不能像灵知主义那样追求超越性而脱离现实,也不能像灵知主义那样企图在现实中实现超越性从而造成激进革命的灾难。
何祥迪老师对本次讲座做了简单的梳理:本次讲座从一个核心概念出发,引出哲学、社会和政治问题,这是非常值得效仿的思路和模式;讲座广泛涉及沃格林、柏拉图、灵知主义等多方面思想,发掘了意识均衡论题背后潜藏的深远意涵,展现了林林教授深厚的学术功底。

张文涛老师肯定了沃格林将柏拉图对话中的“居间”概念议题化的思想行动,认为沃格林通过这个概念来综合西方思想对于秩序与历史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随后张文涛老师提出,沃格林以较为古典的方式谈居间、均衡等,并由此在某种程度上复兴了西方的古典“哲学”概念,这与施特劳斯的相关思想具有相似性,然而两者肯定存在差异,应当如何理解这一差异?另外,从“居间”到“飞跃”的过程中是否存在居间被消解的危险?

罗勇老师在关于《会饮》有知与无知、生与死等讨论的基础上,补充了“边界”问题:在“居间”的思考基础之上,两极的边界又在何处?由此,罗勇老师结合当今时代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进一步引申到“理智的智能化”这一热点当中,即,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的边界在何处?这一问题切合当代现实,引发了在场师生的深切思考。

朱成明老师肯定了林志猛教授本次讲座内容的详实和丰富,在诸多哲学名词交织之下,“居间”为我们展现出智性的高度和无定的深渊之间的微妙张力,在各种意识形态横流的时代之下,“人如何理解自己的境况”是一个永恒议题。朱老师谈到了“世上为何有恶”“苏格拉底与社会革命”等问题,结合社会实际,再度突出了“居间”论题的现实意义。

林志猛教授逐一回应了诸位与谈老师的评论。他旁征博引,谈及洞穴理论、基因编辑、灵知主义、居间的精神突破等多个方面,同时指出所有的哲学活动均发生在此世,哲学永远不能缺失对现实的关照,无论是探讨古老的思想实验,还是面对现代科技难题,哲学都应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让智慧真正服务于现实。这种知行合一的学术追求,正是哲学教育的意义所在——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让思想的光芒照亮现实。

在师生们热烈的掌声中,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撰稿:赵聪颖
摄影:孙浰萍、毛一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