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系所设置 > 中国语言文学系 > 动态 > 正文
综述 | “世界体系”视域下18世纪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研究:一个初步的总论
日期:2025-06-16 20:15来源: 作者:

2025年6月9日晚,重庆大学文字斋讲座第二百零六讲暨文艺复兴与文明互鉴研究中心系列讲座第六讲“‘世界体系’视域下18世纪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研究:一个初步的总论”在重庆大学A区博雅书院报告厅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由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主办,重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重庆大学文艺复兴与文明互鉴研究中心承办,华东师范大学金雯教授主讲。讲座由重庆大学中文系副主任肖馨瑶副教授主持,来自重庆大学高研院、外国语学院、西南大学文学院等师生积极到场参与交流和研讨。


64669413f6d2298ddb132dda915872d


讲座伊始,金雯教授简要介绍了其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8世纪欧亚文学交流互鉴研究”,指出本次讲座的主要内容可视为该项目的一个阶段性结论。她由历史学者拉赫和克拉克对西方现代性的探讨出发,指出自己旨在寻找一种“世界框架”,建立有关现代社会发展历程的系统性视野,通过思考西方现代性的全球渊源,破除忽视现代性中东方因素的成见。她从贸易、思想文化和文学三个方面回顾了关于早期现代东方对西方影响的已有论述,提出东方的影响构成了西方社会现代性转型的多元因素中的一种,并对这种转型起到了内部无法完全决定的作用。


1db4002a99464b271588b5da732f8ab


接着,金雯教授以沃伦斯坦的“世界体系”框架为出发点,对其进行了补充和质疑,并据此探讨了如何实现东西交流研究方法论上的建构与创新。她指出,沃伦斯坦模型过度强调经济对政治制度、文化观念的单向决定,忽视了经济发展本身也是多元因素(地理、制度、随机事件)互动的结果。由此,她提出了东西文明交流研究上的“系统性”视野,指出社会发展呈现非线性、路径依赖与随机性共存的特性。要跳出因果思维,看到现代社会生成过程中诸多的偶合与合流,既不应当认为“东方对西方的影响微不足道”,也不应当认为“西方对于东方的好奇心”源于“西方内部自身的动荡变化”。对“世界体系”理论提出质疑后,金老师提出了哪些思想资源可以帮助研究者打造一个社会变革系统理论的问题,并列举了几种具有启发意义的非单一决定论的社会发展史模型,如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现代批评理论、新政治经济研究以及新社会演化论。

随后,围绕着如何“系统性”审视东方对西方现代性的影响这一问题,金雯教授从早期欧亚贸易的角度切入,指出亚洲提供的奢侈品使得欧洲审美旨和身体惯习发生变化。她通过1720-1750年间的“奢侈辩论”、洛可可风格背后的东方美学与政治寓意、斯宾诺莎“泛灵论”思想的东方渊源、欧洲东方题材小说与身心话语的关联等具体案例,有力论证了包含文学在内的诸多学科与世界体系的紧密联系,揭示了东方作为西方现代性的构成性媒介的重要作用。

最后,金雯老师总结了18世纪欧亚文学交流研究的一种方法论,即研究者应从不同维度出发,关注这些符号和媒介系统的会合过程,提炼出政治经济、社会制度、话语范式等共同作用下催生的某些“观念谱系”,再依此延伸,研究该观念谱系对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反作用。

西方现代性的发生充满随机性但也蕴含着规律,正如霸权终将被多中心的秩序取代。沃勒斯坦对现代世界体系终将结束的预言与我们当今世界的认知是紧密交织的,而思考现代性起源中的东方渊源,将有助于我们考察这一可能的“终结”。

在交流提问环节中,现场师生就情感研究的方法、人工智能与文学研究等话题的提出疑问。金雯老师在回答中为大家指明了文学研究的重要思路,即无论依托何种理论、进行何种研究,都需要仔细辨析具体并找到其潜文本,通过思考文学现象的生成及其反作用,为文本构建一个系统性的语境,从而形成言之有物的见解与表达。


bc154f2a9906d15bdc407a6a9aa6a38


通过本次讲座,与会师生对长十八世纪的中西文明交流史及其研究路径有了更系统和深入的了解。金雯教师从问题意识、理论建构、具体案例多个层面切入,带来了一场视野广阔、洞见深刻的讲授,有助于我们对中西文明交流领域有更系统性的理解和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