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系所设置 > 中国语言文学系 > 动态 > 正文
研习 | 文学批评与文明的危机及重建
日期:2024-06-15 19:27来源: 作者:

美学与文艺批评·读书会

第四期 第一次

文学批评与文明的危机及重建


2024年6月4日晚,重庆大学中文系“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中心举行“历史与政治:叩问文学批评的位置”读书会第二次讨论。本次研读主题为:“文学批评与文明的危机及重建”,主要围绕特里·伊格尔顿2022年出版的作品《文学批评的革命者》(Critical Revolutionaries:Five Critics Who Changed the Way We Read)展开。本次读书会由中心成员崔文骏老师主持、领读,2023级硕士生赵蜜、邹悦导读,中心主任金浪教授、副主任张振老师、中心成员石磊老师、阮芸姸老师及中文系刘安琪老师,以及十余名硕、博士生参与研读讨论。



崔文骏老师首先对各位老师和同学的参与表示欢迎,并对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的革命者》一书的“好读”与“不好读”进行整体性说明。接下来进入导读环节,赵蜜从本次读书会主题出发探寻伊格尔顿的写作目的,并对瑞恰慈(I.V.Richards)和燕卜荪(William Empson)部分的关键内容进行概述。邹悦则将重点放在艾略特(T.S.Eliot)上,阐明他为何构成本书起点,也对利维斯(F.R.Leavis)和雷蒙·威廉斯(Raymond Henry Williams)部分进行了细致解说。


《文学批评的革命者》是伊格尔顿的新作,英文原版于2022年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伊格尔顿为何此时要重谈“文学革命”,要从20世纪英国现代文学发展脉络里提出艾略特、瑞恰慈、燕卜荪、利维斯、雷蒙·威廉斯这五位“革命者”?赵蜜以此为原点展开导读,并对19世纪以来的现代英文文学批评进行简单梳理。当前英文世界的文学批评逐渐成为一种纯粹的知识生产,伊格尔顿为了找寻今天正面临被忽视的危险的文学批评传统而回溯20世纪剑桥英语批评革命,他重新强调文学批评是诊断商业化、功利主义社会弊病的一种方式,认为文学批评家作为现代精神健康的监督者的身份要承担严肃的责任。接着,赵蜜围绕瑞恰慈非正统的语言观和他对诗歌及其形式的重视进行分析,并指出在广告与政治宣传日益强大的时代,瑞恰慈希望诗歌能够加强我们的语言敏感性。燕卜荪是瑞恰慈的学生,二者有很多相似之处,也在整体学术理念、对诗歌的具体观点等方面存在很多分歧。赵蜜强调,从《含混七型》(Seven Types of Ambiguity,1930)到《田园诗的几种形式》(Some Versions of Pastoral,1935),燕卜荪从细致入微的诗歌分析转向了一种对历史和社会更为敏感的研究,这种对社会、历史、政治重视也是伊格尔顿对当下文明的危机所要强调和重新召唤的。



赵蜜导读


伊格尔顿是如何理解这五位批评家的异同,同时又将他们作为剑桥英语批评革命的整体串联起来的?邹悦首先围绕艾略特在这一批评传统中的起点性位置及其特殊性,梳理了伊格尔顿对艾略特的评价。在伊格尔顿看来,艾略特试图将保守主义政治立场和先锋文学理念结合起来的文学理想,恰恰为新批评传统开辟了新的空间。对于这样一位先锋诗人而言,文学批评承载着艾略特试图重建诗歌功能、进而重建整全性文明的梦想。在艾略特的论述中,当诗歌停止发挥它的情感作用,“不再是全体人民思想表达的时刻”,批评作为一种思想性的产物就闪亮登场了。诗歌的失效激发了批评的诞生,而文学批评的终极任务是通过创造一个失去它自身的新环境,让诗歌重返社会。也是在这个意义上,艾略特召唤了文学批评的登场,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新批评传统的起点。随后,邹悦还就伊格尔顿对利维斯和威廉斯两位批评家的评述进行了简要介绍,其中尤其对利维斯与燕卜荪、艾略特的异同和威廉斯从戏剧-小说批评转向文化研究的思想线索进行了梳理。

邹悦导读


在两位同学的导读基础上,崔文骏老师选择另一条路径,从伊格尔顿的整体写作思路中抽出四条关键线索,以勾连五位批评家:文明危机的源头/长时段视野下的文明危机,即宗教与道德问题;20世纪文明危机的重要表征,即知识分子与大众的问题;文明之间的交流对文明重建的启示;文学批评的再出发,即基于本书对五位批评家缺陷的揭示,我们如何去想象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方案。这四条进入文本的关键线索既是根据文明本身的要素划分也是根据书中批评家涉及的重要问题划分。在进入具体的领读之前,崔文骏老师还为大家分享了如何读这类旁逸斜出的评传体著作的方法,第一遍可以抓大放小,跟随作者思路阅读,第二遍再根据自己的兴趣点进行深挖。


进入第一个话题,崔老师首先从书中提炼出五位批评家的文学观念与宗教之关系,处理了宗教失落之后如何去寻找替代物、宗教对人性的理解如何影响文学批评的思想装置的问题;接着以知识分子和大众的关系为核心,梳理五位批评家的相关思想实践及伊格尔顿对他们的批评,揭示了中国和西方左翼文学运动的共时联动与共享特征。瑞恰慈和燕卜荪在20世纪都曾来到过中国,崔文骏老师以二人为例来具体看他们如何吸收东方文化,尝试去解决西方文化危机。可以看到,他们是从西方脉络出发来接受东方文化,给出的方案在说服力方面上也有所欠缺。最后,崔文骏老师从伊格尔顿对五位批评家论述的基础上,对我们如何形成一种理想的文学批评这一问题进行分享,以语言、文学何为、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等具体方面展开,我们不仅要把艺术和社会当成两个不同的东西联系起来,而是要将写作当成一种物质和历史的实践来研究。崔老师指出,在伊格尔顿的写作之后,我们需要反思文学批评和革命、和当下社会如何发生关联,文学批评的未来或许是要在雷蒙·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批评的基础上,加上哲学维度再重新召回一些传统批评的合理层面形成一种新的方法论自觉。



崔文骏老师领读


在自由讨论环节,同学们轮流分享了自己对这本书的阅读感想和思考。同学们的发言中涉及了伊格尔顿对五位批评家的文学细读(close reading)、本书的行文逻辑和语言风格、五位批评家不同政治立场下的共同关切、利维斯对艾略特道德观的承继和变异、“先锋”和“保守”的相互关系等问题,其中既有针对五位批评家具体观点的讨论,也包含了对伊格尔顿的批评立场及文学批评的当代责任问题的探讨。


面对同学们的发言和提问,崔文骏老师首先进行了整体性的回应,并就其中的一些重要话题进行了延展。随后,其他老师也陆续加入了读书会的讨论。阮芸妍老师首先指出美国文化研究和英国文化研究拥有两条不同的思考脉络,前者更多是封闭式的文本研究,而后者则是泛文化研究,鉴于学界对前者的广泛接受,如今重提伊格尔顿的英国传统也就构成了一种矫正和补益。刘安琪老师则通过分享自己的求学经历对阮老师的观点进行了回应,并就新批评和俄国形式主义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疑问,随后这一问题也得到了各位老师的积极回应。张振老师指出,伊格尔顿在当代批评学科化之际重提英国文学批评传统很有可能是在为文学批评的重新出发找寻道路,而五位批评家所思考的问题根本上依然可以被归结于古今之变的问题。石磊老师则从标题中的“革命”一词切入,提出了革命的主体和对象分别是谁、革命者的革命性在哪等问题。他指出,伊格尔顿试图将这五位批评家纳入什么样的线索,只有通过审查他对五位批评家理论细微处的臧否,才能厘清伊格尔顿真正想建构的批评传统。金浪老师就伊格尔顿一直以来的研究思路进行评述,和威廉斯相比,伊格尔顿长于发现问题和指出漏洞,而理论建设的完整性却略有缺憾。而这一特点,也启示我们应该顺着伊格尔顿的思路继续思考。

崔文骏、阮芸妍、刘安琪、张振、

石磊、金浪老师参与研讨


本次读书会通过研读《文学批评的革命者》,使同学们对五位批评家的文学批评理论、英语现代文学批评的起源与发展,以及伊格尔顿的批评风格和批评观念有了更清晰的把握。7月初的第三次研读,将由张振老师领读另一本著作《文学批评:一部简明政治史》,欢迎各位老师、同学们的关注和参与。


撰稿:赵蜜、邹悦

审校:崔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