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系所设置 > 中国语言文学系 > 动态 > 正文
综述 | 故事世界的兴起:全球经验与中国实践
日期:2023-09-22 08:49来源: 作者:

四十二史科幻人文系列讲座第九讲

故事世界的兴起:全球经验与中国实践 


2023年9月13日晚,四十二史科幻人文系列讲座第九讲“故事世界的兴起:全球经验与中国实践”在重庆大学博雅书院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座由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主办,科幻文学与科技人文研究中心承办,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李广益主持,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施畅主讲,数十位重庆大学师生参与了此次讲座。

讲座开始前,主持人李广益老师简要介绍了施畅老师的主要研究方向与学术成果。他指出,施畅老师近年来以“叙事”概念为核心,深入思考了在跨媒介、多媒介语境下叙事形态如何变异和展开的问题,其中就有作为本次讲座核心的“故事世界的发展脉络与创作实践”等议题,理论前沿,视点新颖,与高研院多个学术集群正在进行的跨学科研究有密切关联。



讲座伊始,施畅老师沿着“故事世界”这条线索将主要内容划分为故事世界的研究传统、故事世界与跨媒介叙事、故事世界的构筑技艺、故事世界的地图机制、故事世界的复魅文化以及故事世界的中国实践,这些议题共同构成了对故事世界的专题研究。

在第一部分中,施畅老师首先以美剧《权力的游戏》入手,指出剧中片头不断生长、变化的地图事实上构筑了一个庞大的幻想世界,并借用詹金斯的论述,提出“叙事”正日益成为一种构筑世界的艺术。随后,他通过列举詹金斯、劳尔·瑞安等理论家对故事世界的定义,将故事世界的特质归纳为两点,即“想象性”和“可扩展性”,其中,“想象性”侧重于本质主义的思考方式,“可扩展性”侧重于以建构主义的观点分析故事世界。在施畅老师看来,“可扩展性”是故事世界更为重要的特质,故事世界是由叙事唤起,具有可扩展性的幻想世界。


 

接着,施畅老师着重评述了故事世界的研究传统。这一传统可分为本体论与认识论两大视角:本体论视角下的故事世界研究可以追溯到语言哲学、形式语义学影响下形成的“可能世界”理论,而认识论的研究范式更多接受了心理学研究的影响,类似于读者头脑中的“世界构型”。但两种研究范式都存在局限,前者重视逻辑思辨与科学原理,忽略了故事世界与社会历史的丰富关联,后者过于强调读者的心理反应,无法整体性地观察和分析故事世界的构筑过程。施畅老师强调,故事世界作为一种创新的思考方式,首先应当注重世界的创建和扩展过程,同时兼顾故事世界中内容的材质以及感知体验,保持前后相连的一致性,并引导大众广泛参与其中。

讲座的第二部分重点讲述了故事世界中存在的“跨媒介叙事”现象与“构筑技艺”。首先,施老师以历时性视角梳理了跨媒介叙事的历史,并指出了讲故事这一行动背后蕴含的文化共同体逻辑,随后他介绍了詹金斯的“跨媒介叙事(transmedia storytelling)”的概念意涵:这些故事系统性地散布于多个平台,各个平台以各自擅长的方式做出独特的贡献。施老师指出,相较于传统叙事学(narrative)单数性、非扩展性以及崇尚权威创作版本的特点,跨媒介叙事所讲述的是复数的故事,具有明显的扩展性,同时呼唤着众多创作主体进行平等的故事改编。跨媒介叙事的吸引力来自于故事世界,并围绕故事世界的创建与扩充探讨了具体的创作技艺,其中人物视点转换、地图铺展与英雄游荡、世代更替与跨代重启三种创作技艺展现了时代精神。



在第三部分的讲座中,施畅老师分析了故事世界中存在的地图机制,列举了博尔赫斯与鲍德里亚对于“地图”的论述,充分说明地图几乎成了幻想文学的标准配置。接着,施老师通过对《亡灵书》《天路历程》《金银岛》等文本中的地图进行分析,勾勒出地图在故事世界中的多重作用:不仅能够作为一种图解,帮助读者厘清复杂的空间关系,也是一套生产与再生产的运作机制。此外,由于托尔金为幻想世界树立了理性原则,因而在此种架构下,跨媒介实践提供了坚实的基座,普通人也可以通过地图讲述类似的故事,因此,地图的扩张与重组带来了故事世界中叙事的增殖。

讲座的第四和第五部分先后探讨了故事世界带来的复魅文化与中国当代的跨媒介叙事体系。复魅的实质在于幻想重临。尽管韦伯所说的理性的樊笼在某种程度上带来了现代世界的意义匮乏,但“复魅的野草”仍然在顽强生长,复魅之后的世界是一个动荡不安的世界,存在着内部与外部的异己力量,人们迫切需要获得“世界感”。施畅老师认为,“世界感”的获得有赖于一个意义重大且迫在眉睫的危机降临,通过危机追求休戚与共的整体性。故事世界召唤着新的身份认同,因此世界崩解的危急时刻,也是人们接受召唤,踏上征途的开始。在第五部分对于中国当代跨媒介叙事体系的分析中,施畅老师分别解析了三体宇宙、仙侠江湖、盗墓空间、修真世界等具有代表性的跨媒介叙事范本,在分析其优点的同时,也指出了中国跨媒介叙事中的许多故事世界尚未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自觉意识,缺乏能够提供世界性框架意义的作品,为日后的跨媒介叙事创作与研究提出了新的任务。

       进入互动提问环节后,在场师生踊跃提问,话题涉及故事世界如何与世界文学接轨、故事世界中的“地图术(Mapping)”与詹明信“认知图绘(Cognitive Mapping)”之间的关系等内容,施畅老师耐心地加以解答。主持人李广益老师简短总结并赠送施畅老师纪念品之后,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