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系所设置 > 中国语言文学系 > 动态 > 正文
研习 | 成渝双城读书会:第02期 阿妈斯炯珍藏、守护着她的蘑菇圈
日期:2022-11-04 17:00来源: 作者:齐雨霏


2022年11月4日晚六点半,成渝双城系列读书会第一期“边疆时空与多物种人文世界”的第二次读书会,以“阿妈斯炯珍藏、守护着她的蘑菇圈:边疆地带‘山珍’的共生与分化”为主题,展开了对阿来中篇小说《蘑菇圈》、短篇小说《蘑菇》的阅读与探讨。本次读书会由重庆大学高研院和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共同策划,重庆大学中文系主办,邀请了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的部分师生以及大理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缪芸老师、液态市集策展人赵茜老师和英国伦敦大学人类学博士生杨博进行共同研读。

本次读书会分三个环节,依次是嘉宾分享、自由讨论和文献导读。

会议伊始,来自大理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的缪芸老师根据自己对于云南藏区松茸交易的田野观察,从“规则”、“圈子”、“博弈”与“人情”四个关键词切入,以香格里拉吉迪村为例,对“松茸如何重塑人际关系”这一主题进行了分享。首先,缪老师结合自身观察,对吉迪村的变化进行了介绍。她指出,松茸在以前并不受到村民的关注,而现在却成为一种“集体共享的经济资源”,涉及到公平分配、个体竞争等问题,因此在人际关系中产生一种张力,对重塑人际关系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次,她将“松茸对人际关系的重塑”分为村落内部和村落外围两个方面,指出这种关系重塑在村落内部具体表现为“规则的重建与被打破”,在村落外围则表现为“圈子、博弈与人情”。她认为,在村落内部,松茸商品价值的发现以及市场规则的制定改变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对原有的人情、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这种关系仍然在自我调适,不断发生变化;而在村落外围,松茸及其流通的基本特点决定了松茸售卖是一种讲求效率的行业,涉及圈子、博弈与人情等各方面因素,它使人际关系变成一种直线多结点的连接,有些村民甚至愿意牺牲一部分经济利益换取持久而稳定的联系。同时,她还将吉迪村与尼顶村和其他偏远地方的村落进行比较研究,指出这种人际关系的重塑与村落内部的信仰、文化、收入来源以及地理位置也有着密切关系。



随后,赵茜老师则从自己对大理传统市集的相关研究出发,结合自己对阿来《蘑菇圈》的阅读感受,分享了她在调研过程中的观察和思考。赵茜老师是传统市集研究项目“液态市集”(liquid market)的发起人和田野调查负责人,在调研工作中,液态市集以人类学中的田野调查的方式对大理的传统市集进行了摸排考察,最终选择了19个市集进行更深入的调查。液态市集的调查内容主要是基于对市集上流通性最好的物品的寻找,通过这些典型物品串联人和背后的文化,重新讲述当下流动的风物,而蘑菇/菌子就是其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物品。

赵老师的分享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她指出“松茸”这一生物符号的转译过程值得重视。在不同的话语体系下,松茸所代表的意味是完全不同的。在商品链中,香格里拉松茸在众多松茸中独树一帜,因其特质而展现出作为“礼物”的潜力,成为“礼物”的代名词;在罗安清所书写的《末日松茸》中,它则变为一种资本主义矛盾的隐喻;而在阿来的书写中,松茸却变为一种藏文化的象征。其次,赵老师结合自己对市集的研究,对阿来作品《蘑菇圈》之外的蘑菇的商品化空间进行了补充。她以干巴菌的生长过程的人工干预为例,探讨了商业发展对于民族文化及其象征性物种的影响。最后,赵老师隆重推荐了昆明当代美术馆的展览“蘑菇之语:万物互联的网络”。她结合展览和个体阅读感受,强调了在全球性疫情和生态危机蔓延的特殊状态下,我们需要反思以人类为中心的观念,不仅要从人的角度,同时要从物的逻辑、以身体感受的方式去理解人和物种之间的交互和链接。

在两位嘉宾分享结束后,代启福老师对嘉宾分享进行了总结。接着,代启福老师、宋玉老师就“福报”的指涉、理解及其与藏民的价值体系之间的关系,余昕老师则针对松茸是否因其生长过程的物质性而促使人类以特殊的社会形态和关系生成等问题展开讨论。缪芸老师根据自己在尼顶村考察的实践进行了相应的解答,杨博博士也从民族植物学的视角对藏民的价值观、宇宙观的变化等问题进行了回应。



结合缪芸老师和赵茜老师提供的经验,读书会进入热烈的自由讨论环节。宋玉老师就主体间的关系作为文本的叙述动力、功能化的人物形象以及多样化的叙述视角等三方面对《蘑菇圈》进行了讨论,为同学们的讨论开辟了多重视野。四川大学张逸云同学认为“找蘑菇”构成了阿来蘑菇系列书写的基本结构,而“蘑菇圈”与其“拥有者”之间的关系隐含着作者所推崇的一种与现代科学理性相抗衡的自然的神性;重庆大学叶妙然同学则从文本中“洛卓”所代表的亏欠关系入手,指出文本中的人与人、人与物正是在这种相互亏欠中被连接;山东理工大学陈晶晶同学则就阿来作品中的多重时间观进行了讨论,她认为机村人传统的、感官化的时间逻辑与外来人现代的、明确的时间观随着机村对现代社会的不断敞开,呈现出一种融合交织的状态。在讨论过程中,“观看”与“感受”的问题被不断地提出,缪芸老师、赵茜老师和杨博博士结合自身经验,对同学们的提问进行了解惑。

在同学们相互交流与讨论之后,重庆大学的代启福、李广益、余昕、阮芸妍老师也分享了自己的阅读感受,并对同学们的讨论进行了逐一点评。代老师延续了讨论中多次出现的对“父”的缺位与多物种书写中时间观念和声音的探讨,进一步揭露了“无根” 的现代性和资本主义时间观念等问题。鸟、蘑菇等多物种的存在成了连接 “人“与”非人“之间能量交换的起点或终点;李老师则抛出“谁拥有蘑菇圈”和“如何把握小说文本中的汉藏相遇”两个问题,为同学的讨论拓展了空间;余老师提示大家注意文本中蘑菇与人的时间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人的渗透,并指出文本中具有“轮回”意味的时间观念十分值得重视;阮老师结合罗安清《不受控制的边缘》一文,以“熟识感的消失”这一线索对文本中斯炯与蘑菇圈的关系进行了前后对比,将讨论引向辅助文献的导读及讨论。



读书会最后,由重庆大学的白嘉丽、四川大学的白锐以及西南大学的李星霖三位同学对三篇辅助文献进行了导读,并引发了新一轮的讨论与思考。西南大学的何夏童就《不受控制的边缘》对蘑菇与人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她指出阿来作品中人与蘑菇关系的变化是由一种非现代性关系逐渐进入到现代的过程;而四川大学的赵翔宇则结合现代社会生活,对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变化以及农业生产力提高的要求对原生态生活方式的破坏进行了反思,将文本讨论引入现实生活。

读书会在晚上十点半结束。本次读书会延续了上一次读书会的嘉宾分享和讨论模式,辅助文献的选择也较上一次更为贴合阿来文本,并且,本次读书会在师生对谈及嘉宾对谈上均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系列读书会将继续在“成渝地区双城文学文化圈”建设上做出重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