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系所设置 > 历史学系 > 动态 > 正文
综述 |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宗教哲学
日期:2025-04-30 17:00来源: 作者:

       2025年4月25日晚,文字斋讲座第197讲“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宗教学”在重庆大学A区博雅书院报告厅顺利举行。讲座由重庆大学博雅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主办,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博士生导师李建欣教授主讲,重庆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周胤老师主持,30余名院内外师生参与。



李建欣教授深耕宗教学研究,关注宗教学术史。讲座采用美国著名宗教学家尼尼安·斯马特(Ninian Smart)提出的七面相(seven-dimensional)框架,首先揭示出宗教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社会历史现象,包含了实践和仪式、体验和情感、叙事或神话、教义和哲学、伦理和法律、社会和制度以及物质面相。李建欣教授认为,七个面向可以粗略地分为两组,第一至四阐明宗教的超自然性(transcendence)、神圣性 (sacredness)与终极性(ultimacy);第五至七侧重宗教的社会、政治和物质方面。简言之,前者阐明了宗教的非世俗性,后者强调了宗教的世俗性。


       明确宗教这一研究对象后,李建欣教授分5个阶段概述了我国宗教学的发展历程。20世纪20、30年代是现代中国宗教学的奠基期。这一阶段以陈垣、汤用彤、胡适、陈寅恪等学者为代表,他们立足现代学术的客观立场,采取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与工具,创立了现代学科进路的宗教学术研究,在宗教历史学、哲学领域取得了开创性成果。

 1949年至1966年是当代中国宗教学的初创期。学科意义上的宗教学创建,以1964年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创设世界宗教研究所为标志。李建欣教授指出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成立,与当时亟需加强国际问题研究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宗教研究属于国际问题研究的一部分,突出特征有二:一是以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回教)为重点研究对象;二是强调对世界宗教的理解和认识,将其看作一种知识,侧重宗教历史和哲学研究,相对忽视现实问题。此后,宗教哲学与宗教史研究长期在宗教学科中居于主导地位,构成了我国宗教研究中一脉重要的学术传统。



       历经当代中国宗教学暂时的凋零期,1978年至20世纪90年代是当代中国宗教学的恢复与重建期。1979年2月,全国宗教学研究规划会议在昆明举行,第一次实现了政界、教界、学界的团结。同年,宗教学成为单列的规划学科。此次会议对当下宗教学的学科规划提供了历史性思考。

新时代的中国宗教学面临新的世情、国情和宗教情况,要求对宗教的特殊复杂性有深刻的把握和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4月22日至23日举行的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相应地,新时代的中国宗教学应分为宗教人文科学和宗教社会科学两部分,二者如车之两翼,并驾齐驱。宗教人文科学侧重定性的研究方法,属于宗教基础研究,包括宗教哲学、宗教伦理学、宗教文学、宗教史学等学科,着眼于历史研究;宗教社会科学侧重定量研究方法,属于宗教应用研究,包括宗教政治学、宗教经济学、宗教法学等学科,着眼于现实问题。


       李建欣教授总结,回顾四十年来宗教学的发展历程,相较于宗教哲学与宗教史研究,宗教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尚显薄弱。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中将宗教学与其他 10 个学科并列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支撑学科,预示着新时代宗教学研究尤其是宗教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发展契机。在交流环节中,现场师生就宗教中国化、儒家的宗教性等问题与李建欣教授进行了深入探讨。


撰稿、摄影:孟妙炯

审核:周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