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系所设置 > 经略研究院 > 动态 > 正文
经略讲座 | 新世界:国际主义视野中的19-20世纪连续与断裂
日期:2017-12-26 15:25来源:经略网刊 作者:

2017年12月19日晚7点,应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高研院”)、博雅学院和重庆大学经略研究院的邀请,重庆大学经略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大学法治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殷之光在文字斋学术报告厅举办了题为“新世界:国际主义视野中的19-20世纪连续与断裂”的讲座。讲座由高研院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李广益主持,博雅学院本科生、高研院研究生、教师以及校外人士等数十位听众出席。



7190



讲座开始之前,经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唐杰老师为殷之光老师颁发了经略研究院聘书。


60B7



殷之光老师开场提出一个问题, “我们如何看世界?” 他以耶路撒冷战役为切入点,追问什么是新世界?什么是旧世界?什么是世界?他指出,我们通常讨论的世界是物质世界,并没有触及到认知世界,继而从全球史的角度切入,分析“国际主义”(internationalism)观念的生成与政治实践。“英格兰的扩张”里面的理论预设是“英国即是世界”。那么大英帝国是如何认知世界的呢?答案是征兵与商业。殷老师以苏伊士运河事件和帝国主义贸易的不平衡为例,讨论帝国与普通人之间的联系,认为帝国为每一个人带来了对世界的观感和认知。


5B3B



随后,殷老师回顾了今天西方学术界对多种国际主义的研究进展,进而梳理了当前从全球史角度出发对多种“国际主义”历史的研究趋势,并讨论了现有国际主义研究的几个对象,例如国际法、国际组织、国际关系、国际治理、国际主义者、思想史中的乌托邦主义、国际主义(宗教国际主义、法西斯国际主义、女性国际主义等)、国际/世界运动、国际/世界体验、全球史等。他指出,欧洲世界对世界政府有两种想象:康德和边沁,二者的差异在西方思想史中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殷老师以第三世界为视角,探讨19与20世纪的世界/国际对第三世界意味着什么?他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前后“国际主义”共同体想象的形成机制及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扮演的重要作用,列出国家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两套叙事方式,并对二者的辩证关系加以探讨。他认为,不能把投票视为政治参与的唯一方式,因为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只有在类似公投的特殊时期,选票才得以真正发挥其作用。学习和讨论也是政治参与的方式。例如,1950年代的针对中东局势的全民大讨论大宣传(畅谈当前世界大势,激发国际主义精神),就不仅仅是一场讨论,还是一种政治参与,国家的各个层面以这种的方式得以整合。基于中国革命、保卫和平运动等历史经验产生的第三世界国际主义话语,与20世纪早期世界范围内以“反殖民”现代化为基础形成的“世界主义”想象存在着根本差异。


最后,殷老师分析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第三世界国际主义共同体想象的现实意义,以及第三世界国际主义话语对今天中国“全球治理”理想的启示。他总结道,在国际层面和国内层面,我们都不能把自己的经验强加于人,应该做到“实事求是”和“深入群众”。


7025  


演讲之后,在座师生针对国际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关系在今天如何理解、共产党内部国际主义和民族主义的争论、自由主义消解国家主义而直接与国际主义相关联、感知国际主义可能的路径和方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讲座在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马乐瑶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