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04-09 | 来源: | 作者:
2018年3月30日晚上7:00,重庆大学“博雅讲座”第二十四讲于博雅小院报告厅顺利开讲。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李山教授,主持人为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高研院”)讲师吴娇。高研院&博雅学院师生以及校内外众多听众参与了本次讲座。 关于礼乐文明,李山教授首先概括出了旧邦维新的特点。并由此追溯了中华八千多年的文明。期间,李山教授向我们展示并介绍了出土的骨笛与钟。这些乐器还有八音的发展证明了中国古时音乐的发展,也可以说中国的高科技首先是应用在宗教音乐上的。这些物质条件与技术为礼乐文明中的乐的出现与发展奠定了基础。而礼乐文明的礼首先体现的是礼器的发展。蛋壳陶彩陶等便见证了器具的发展过程。这些延绵不断的文明的发展与交融也证明,旧邦维新是一个既慢慢累积的过程,也是一个联合通融的过程。 而关于礼乐文明的诞生,李山教授认为在西周到春秋时期。商代的青铜器铸造工艺成熟,音乐舞蹈发达,但在某种程度上,还不能说发展出了礼乐文明。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礼乐文明应是通融天下后发展出来的一种文明,是一种政治制度的累积。殷商没有协调好群体与群体的关系,没有出现和谐的局面。李山教授讲到,现代考古发现认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是多元发生,一元突破的。多元发生即中华文化早期有着历史悠远,分布广泛,多种多样的文化类型。关于这些文化,李山教授详细讲解了其地域分布,文化特征,以及某些地区留存至今的习俗。一元突破,即结束黄河流域各部族的敌对关系,巩固黄河流域各部族关系。只有这个时候,礼乐文明才有可能建成。 在这种一元突破的过程当中,殷商与周的差别就显现出来了。对于周边政权以及天下的处理,殷商使用暴力统一,周代则用了礼乐来推广感化。殷商文化对于周围部族奉行的是的绞杀政策,不断消灭原始政权。这使得殷商遗址白骨累累,陷入阴森可怕的地步。而周则不同,周人有的,是天命观念。周人灭商,是为天下所灭;周人建都,是为天下所建。 关于礼乐文明的内容,李山教授提出,诗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礼乐文明由诗歌开始。诗在礼乐中的作用,是再现历史,阐述意义。李山教授强调,没有记录的历史不算历史,而诗经最早的三首诗记录的便是武王灭商的故事,以供后人铭记赞颂。所以,诗的存在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记住。除此之外,诗还有歌以发德的作用。所以李山教授主张,通过《诗经》来理解礼乐文明。而《诗经》中一些语句的用法说明了殷商文化大量进入周文化,两个民族融合,形成了礼乐文明的构架,也形成了中华民族包容的传统特点。 其后,李山教授说,礼乐文明中的礼,是在我们现代生活当中不应忽视的一部分。在韩国和日本礼仪的形式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历史的熏陶与遗留。李山教授还引用了《仪礼·乡饮酒礼》中的一段,展示了礼仪的繁复与中国人的庄重。并说明,日常生活中的礼仪规矩今天仍在延续,而我们不应遗忘丢弃。 关于《诗经》中礼乐文明的四大线索,李山教授做出了如下总结 1·人与自然。礼乐文明尚德,是崇尚和谐的。中国人对世界的和谐认识源自于农耕时代。《诗经》中大量出现关于描写粮食的句子,认为粮食是自然馈赠的礼物,展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 2·上下关系。《诗经》中展现出来的君民关系应该是上下一体的。统治者上位,需要对老百姓承诺一定的利益。而现代民众需要做的就是反思自己的地位。 3·家国关系。《诗经》当中有许多描写战时为大家牺牲小家的诗,钱钟书先生用黑格尔的伦理冲突的悲剧理论,来解说战争时期的忠孝两难全,便是中国式悲剧。而李山教授在这种解释中加入了礼乐背景,认为礼主人情。礼乐文明舒缓协调了这种冲突,这些诗歌应该更偏向于一种致敬的情怀。 4,族群关系。此处李山教授以《周南·关雎》为例,用通俗幽默的语言解释了将它当作婚姻诗而非爱情诗的理由。并讲到了婚姻关系在中国的重要地位。从姑表亲关系的建立,到汉代外戚的发展,婚姻是中国人伦的开始。 吴娇总结说,西周礼乐文明对于我们的意义,应该与个人的发展历史结合起来。学会他人如何相处,学会更好地了解自己,才能够更好地走向未来。讲座圆满结束。 (马子铃供稿)
2018年3月30日晚上7:00,重庆大学“博雅讲座”第二十四讲于博雅小院报告厅顺利开讲。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李山教授,主持人为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高研院”)讲师吴娇。高研院&博雅学院师生以及校内外众多听众参与了本次讲座。
关于礼乐文明,李山教授首先概括出了旧邦维新的特点。并由此追溯了中华八千多年的文明。期间,李山教授向我们展示并介绍了出土的骨笛与钟。这些乐器还有八音的发展证明了中国古时音乐的发展,也可以说中国的高科技首先是应用在宗教音乐上的。这些物质条件与技术为礼乐文明中的乐的出现与发展奠定了基础。而礼乐文明的礼首先体现的是礼器的发展。蛋壳陶彩陶等便见证了器具的发展过程。这些延绵不断的文明的发展与交融也证明,旧邦维新是一个既慢慢累积的过程,也是一个联合通融的过程。
而关于礼乐文明的诞生,李山教授认为在西周到春秋时期。商代的青铜器铸造工艺成熟,音乐舞蹈发达,但在某种程度上,还不能说发展出了礼乐文明。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礼乐文明应是通融天下后发展出来的一种文明,是一种政治制度的累积。殷商没有协调好群体与群体的关系,没有出现和谐的局面。李山教授讲到,现代考古发现认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是多元发生,一元突破的。多元发生即中华文化早期有着历史悠远,分布广泛,多种多样的文化类型。关于这些文化,李山教授详细讲解了其地域分布,文化特征,以及某些地区留存至今的习俗。一元突破,即结束黄河流域各部族的敌对关系,巩固黄河流域各部族关系。只有这个时候,礼乐文明才有可能建成。
在这种一元突破的过程当中,殷商与周的差别就显现出来了。对于周边政权以及天下的处理,殷商使用暴力统一,周代则用了礼乐来推广感化。殷商文化对于周围部族奉行的是的绞杀政策,不断消灭原始政权。这使得殷商遗址白骨累累,陷入阴森可怕的地步。而周则不同,周人有的,是天命观念。周人灭商,是为天下所灭;周人建都,是为天下所建。
关于礼乐文明的内容,李山教授提出,诗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礼乐文明由诗歌开始。诗在礼乐中的作用,是再现历史,阐述意义。李山教授强调,没有记录的历史不算历史,而诗经最早的三首诗记录的便是武王灭商的故事,以供后人铭记赞颂。所以,诗的存在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记住。除此之外,诗还有歌以发德的作用。所以李山教授主张,通过《诗经》来理解礼乐文明。而《诗经》中一些语句的用法说明了殷商文化大量进入周文化,两个民族融合,形成了礼乐文明的构架,也形成了中华民族包容的传统特点。
其后,李山教授说,礼乐文明中的礼,是在我们现代生活当中不应忽视的一部分。在韩国和日本礼仪的形式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历史的熏陶与遗留。李山教授还引用了《仪礼·乡饮酒礼》中的一段,展示了礼仪的繁复与中国人的庄重。并说明,日常生活中的礼仪规矩今天仍在延续,而我们不应遗忘丢弃。
关于《诗经》中礼乐文明的四大线索,李山教授做出了如下总结
1·人与自然。礼乐文明尚德,是崇尚和谐的。中国人对世界的和谐认识源自于农耕时代。《诗经》中大量出现关于描写粮食的句子,认为粮食是自然馈赠的礼物,展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
2·上下关系。《诗经》中展现出来的君民关系应该是上下一体的。统治者上位,需要对老百姓承诺一定的利益。而现代民众需要做的就是反思自己的地位。
3·家国关系。《诗经》当中有许多描写战时为大家牺牲小家的诗,钱钟书先生用黑格尔的伦理冲突的悲剧理论,来解说战争时期的忠孝两难全,便是中国式悲剧。而李山教授在这种解释中加入了礼乐背景,认为礼主人情。礼乐文明舒缓协调了这种冲突,这些诗歌应该更偏向于一种致敬的情怀。
4,族群关系。此处李山教授以《周南·关雎》为例,用通俗幽默的语言解释了将它当作婚姻诗而非爱情诗的理由。并讲到了婚姻关系在中国的重要地位。从姑表亲关系的建立,到汉代外戚的发展,婚姻是中国人伦的开始。
吴娇总结说,西周礼乐文明对于我们的意义,应该与个人的发展历史结合起来。学会他人如何相处,学会更好地了解自己,才能够更好地走向未来。讲座圆满结束。
(马子铃供稿)